時間:2023-11-06來源:企業管理智庫
每天一點的鉆研創新,日積月累,今天比昨天進一步,希望做得更好,這種“上進心”是工作和人生中最重要的,也是進入真正的“創造”之門的秘訣。
——稻盛和夫
“我們接著要做的事,又是人們認為我們肯定做不成的事。”
這是得過新聞界最高榮譽“普利策獎”的美國著名記者戴維·哈爾伯斯坦先生所引用的我說過的話。戴維在其所著的《下一世紀》一書中,專門用一章的篇幅,講述了京瓷及其創業者,也就是我的故事。
他說,京瓷自創業以來,稻盛就以這樣的氣魄不斷開發新產品,不斷向新事業發起挑戰。
確實,回顧我自己至今走過的人生,凡是人們都熟知的“走過的路”,我從未涉足過。昨天走過的路,今天再走一趟,或者去重復別人已經走過的路,這與我的天性不合。我總是選擇別人沒走過的新路,一直走到今天。
當然,這樣的道路絕非平坦,因為誰也沒有走過。
我常做如下比喻:我行走在田間泥濘的小道,那不能稱為路。腳底一滑就會跌入水田,蛇或青蛙突然出現嚇我一跳,但我仍然一步一步向前走。無意間向旁邊一瞥,那里鋪裝平整的大道上車水馬龍。如果踏上那條路,自然既舒服又方便,但我卻憑著自己的意志,反而仍走那無人通行的泥濘小路,而且堅韌不拔地走到今天。
“鋪裝平整的大道”是大家都想走的、大家正在走的路。在那樣的大路上跟著別人亦步亦趨沒有趣味。若只知步別人的后塵,則絕不能開拓新的事業。
同別人干一樣的事,很難期待獲得出色的成果,因為那么多人走過的路上不會剩下什么有價值的東西。而無人涉足的新路,盡管寸步難行,卻可以有許多新的發現和巨大的成果。我一直這么想,也就這樣一路走來。
實際上,那些沒人敢走的泥濘之路,行走雖然艱苦,卻通向難以想象的光明燦爛的未來。
從京瓷創業到今天,半個世紀中,我充分利用新型陶瓷的特性,從各種產業用陶瓷零部件到各種半導體電子封裝零部件,從太陽能發電系統到復印機、手機等,向廣泛的事業領域持續地發起挑戰。而且,后來又投入跨行業的通信事業,涉足賓館事業等。
這并不是因為我具備各行各業的技術,而只是“每天不斷進行創造性的工作”,半個世紀以來持續不斷,如此而已。
每天,哪怕很少一點,也要在“創造性的工作”上下功夫。即使一天的進步微不足道,但若經過十年的積累,就一定可以孕育巨大的變化。
為了說明這一點,我常用“掃地”作為例子。比如,到昨天為止,打掃車間總是用掃帚從右到左掃。那么,今天從四周向中間掃掃試試會怎樣呢?或者,光用掃帚打掃不干凈,用拖把試試怎樣?用拖把效果不好,向上司建議,花點錢買臺吸塵器如何?買吸塵器要花成本,但從長期看,可以節省時間精力。再進一步,自己改良一下吸塵器,讓它掃地又快又干凈,如何?
就這樣,掃地這么一件小事,只要開動腦筋,就可以想出許多又快又好的辦法。這樣天天鉆研創新,積累一年,你就成了掃地專家,你的經驗就會受到車間全體人員的好評。
這樣的話,整幢大樓的清掃工作可能就會委托你負責。再后來,你就可以干脆成立清掃大樓的專業公司,并讓它發展壯大。一切亦非不可能。
如果有另一個人,認為自己“不過是掃地而已”,懶于改進,天天都漫不經心,那么這樣的人就絕不會進步,絕沒有發展,一年之后還是老樣子,仍然磨磨蹭蹭,還是掃地而已。
這樣的事,不只限于掃地。對工作和人生也完全一樣。
無論多么渺小的工作,都積極去做,抱著問題意識,對現狀動腦筋進行改良。能這么做的人和缺乏這種精神的人,假以時日,兩者之間會產生驚人的差距。不滿足于現狀,總想做得更好,總想不斷提升自己,有沒有這種“想法”或許就是產生“成功”與“失敗”之間差距的根源。
每天一點的鉆研創新,日積月累,今天比昨天進一步,希望做得更好,這種“上進心”是工作和人生中最重要的,也是進入真正的“創造”之門的秘訣。(轉自網絡)